“世事要变了”
2018年末,年关将至,王定波一家也于这一年脱贫摘帽,本是喜庆的日子,可他们一家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——王定波在坡上干活不慎掉到沟里,送去医院虽然把命保住了但一只手粉碎性骨折,啥活儿都做不成了。原本媳妇娃们都靠着他这个顶梁柱务工养活,可他现在却只能待在家里养伤。意外,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铁尺村支部掌握了这个情况后非常重视,如何让王定波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,成了巩固这个家庭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。务工是不可能了,唯一适合他的只有发展产业这条路子。恰巧此时,王定波的好友柯佰海厌倦了漂泊的打工生活,欲留在老家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向……得知了柯佰海的想法,支部成员便开始上门动员柯佰海留乡,未想他竟非常拥护村子发展特色产业,了解政策后,他便决心与铁哥们王定波一起合伙留乡创业。做出决定那天,柯佰海豪情万丈:“这阵国家在搞脱贫攻坚,时代大潮啊,咱们贫困户帽子可不能紧戴着,丑哇哇滴。都30岁了,是我们闹世事的时候了!”
与铁尺村支书支能平一起,他们组成了“铁尺合伙人”,立志要干出个成绩,带领群众一起增收脱贫。
他们说:世事要变了,因我们而变!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万事开头难,创业仅有雄心壮志,是完全不够的。弄啥?谁来弄?咋弄?钱从哪里来?……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答案。
不知道弄啥,他们就问。农民的事情,他们就问农民。在村支部和村委的引导下,他们开展了广泛的调研,从村子东边跑到西边,问种了一辈子地的程大爷、跑摩的的周师傅,再从南边跑到北边,问卖豆腐的杨阿姨、会木工的王大叔……村民们对这两个好后生创业非常支持,纷纷献计献策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大多数村民的意愿,最终他们选择了“相信群众的眼睛”,选择魔芋,选择希望。
可是本钱从哪来?三个三十出头的年青人,没有足够的积蓄,幸好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给他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小额信贷,贷款可用于法律许可且对环境和社区没有负面影响的增收项目,对柯佰海和王定波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类,可最高贷款5万元,期限三年,免担保、免抵押,财政全额贴息。在小额信贷政策的支持下,柯佰海和王定波每人贷了4万元的款,加上各自的8万元积蓄,三人一共投资36万元,开始风风火火地种起了魔芋。“我们决心要干成这件事儿,就算弄哈了,大不了再出门打工”,王定波信心满满地跟家人说道。
少数人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,他们想要与大多数人一起做好种魔芋这件事。怎样才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,他们给出了铁尺答案。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,在激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快速落地的同时,汉滨区总结形成了“党支部+X+贫困户” 等多种符合该地地方实际、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带贫模式。柯佰海王定波加入了铁尺村建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,支书支能平为法人,以党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内贫困户增收。他们为贫困户开辟了四种增收渠道:一是流转土地提供可观的流转费,二是雇佣贫困户务工提供薪酬,三是收购贫困户零星种植的成品魔芋,四是合作社社员分红。实践已经证明,这四种渠道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。
种地,农民是行家里手,但铁尺村的农民在魔芋种植技术上尚未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方法。王定波和柯佰海深知技术的重要性,他们必须要有系统成熟的技术支持,向村支部、村委反映这一诉求后,立马得到了反馈:村支部邀请安康市魔芋协会的专家到村进行培训和实地指导,并作为技术顾问长期提供技术支持。
山重水复,几经难关,2019年4月,柯佰海和王定波,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第一春。
以水载舟,直挂云帆济沧海
二人合伙创业的消息,调研时就在这个小村子里传开了,老话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爱,他们作为铁尺的孩子得到了铁尺乡亲们的广泛支持,乡亲们纷纷流转土地、劳务输出、加入合作社,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他们的创业中。——“根根苗苗噻,心里长啰喂,地老天荒哟,到如今啰喂……”田间地头常常回荡着他们的山歌声,柯佰海和王定波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(铁尺)的儿子,始终融入到一线劳动中,虽是带头人,是管理者,却没有一点架子。他们深信水能载舟,深信农民的力量。
如今,魔芋绿苗已成海,带有斑点的茎秆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分外坚韧。柯柏海和王定波在今年初向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在下一次乡村振兴的时代大风吹来的时候,他们要做先锋水手,带领铁尺这艘船驶向更好的未来。